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9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后,各地开通“银发专列”和“旅游专列”成为高频词,预示着中国交旅深度融合进一步迈向“正轨”。 回望历史,我们或许会想起,近代旅游的发端,就源自1841年英国旅行商托马斯·库克组织的一次火车旅行——将570人的游行团,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这次活动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次商业性旅游活动。 功能转变:从“运客”转向“待客”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银发经济”成为医疗、养老、金融、科技等领域的超级市场,并且强成为具有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的大产业、新蓝海。交通、文旅产业也不例外。 首先,银发客群有钱有闲,其认知力、购买力、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都已与时俱进,且已经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常量,因为银发族的出游,不局限于节假日。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2024年全国铁路开行旅游专列1860列,运送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其中,老年游客占比超过八成。 银发客群的旅游、休闲、度假、康养、研学等全要素需求,都会产生规模化的增长,对于国内旅游经济消费转化而言,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从出行的空间距离、便捷度、社群化、社交化等特征而言,银发旅游专列的开通,将极大地满足这个群体的特殊需求,进一步激活银发旅游的市场存量。 据悉,未来三年,中国将设计100条以上铁路银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160组适老型专用车组,银发旅游列车开行总规模将达到2500列以上。《2024年中国银龄旅游专题报告》显示,17.6%的中老年群体每年旅游3次及以上,40.8%的中老年人每年旅游一到两次。 银发旅游专列的开通,既是一种对空间旅游场域的串联与整合,同时,也体现了盛世中国、美好生活普遍的“社会关怀”,能够让银发客群游得舒心、玩得开心、消费得放心。 然而,在开通“银发专列”时,不得不考虑这个群体的旅游消费偏好和出行方式的特殊性。 一是由于时间充足,银发族更喜欢慢旅慢行的深度体验,也更注重“景美价廉”的性价比。 二是银发族更希望“走遍中国”式的打卡式旅游,尤其是具有全国品牌影响力的知名自然景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区、文化遗产景区、值得怀旧游的目的地等,银发族会力争走个遍、游个遍; 三是银发族更喜欢社群化、社交化的交流、沟通式的全程体验; 四是银发族更注重旅途的安全保障,及具有康养、疗养型的项目、保健产品及服务; 五是银发族喜欢在目的地购买地方特色的文创、特产等,因为这个群体更讲究旅途结束后给家人亲朋赠送礼物; 六是银发族,尤其是女性银发族,很喜欢拍照、打卡,录制短视频,玩各类社交媒体秀; 目前来看,银发族的这些需求,尚未在旅游专列中普遍体现,现在开通的很多旅游专列,实际上是共享型的“搭便车”,其“运客”的功能,大于“待客”的功能。 随着这次专项旅游列车的开通和普及,相信在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待客”功能及细致、精致、极致的服务完善和优化。 从产品创新角度而言,要从猎奇型打卡游、漫游型观光、怀旧型回访、康养型休闲、社交型度假、参与型活动、怡情型研学、数智型沉浸等方面综合考量,在旅游专列沿线和目的地,整合符合银发族旅游需求的优质资源,转化能够满足银发族旅游需求的复合型及专项型的产品、业态和场景供给。 比如很多险峻的山岳型景区,可能要考虑身体健壮的“忍痛爬山”和身体虚弱的“无痛爬山”的区分;再比如地方特色美食,很多银发族游客,由于口味、口齿、肠胃等身体状况差异,可能无法接受正常的酸甜苦辣咸、软硬热凉烫的程度,甚至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饮食,这就需要供给方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接受情况,做出“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调整。 从服务优化层面来看,要从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性价比等方面全面“适老化”,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供给和保障。 比如,旅游专列和旅游目的地需要全程化、全域化、全时段的医疗急救服务;再比如,对于一些有挑战性的特殊项目,要有游历体验前、中、后的预防性体验措施。 现在很多挑战性项目规定,50岁或60岁以上的游客不能参与体验,实际上这就是“一刀切”的举措,忽略了银发族游客的身体差异,有些银发族的身体素质,不比年轻人差。 甚至有些体验性项目,可以把高度、速度、频率、难度等稍微降低,比如蹦极、过山车、攀岩等极限挑战性项目,就能满足一部分银发族的参与式体验。 对于银发族的服务,要具有“因人而异”的灵活性。关键在于从细节、细微、细致层面下功夫,才能保障银发族游客旅游体验全程的放心、舒心、开心和安心。 品牌叙事:营造“全程体验”场景 山东省不仅开通首趟“齐鲁之星”Y64次银发旅游专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在“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将于本月正式开行,将整合、串联山东省16市的优质文旅资源,打造一条畅游齐鲁的“流动风情线”。 从拉动消费的角度而言,旅游专列的开通:一是方便游客即时出行,便捷度、准时度、常态化的旅游专列,将提高文旅消费的频次,扩大文旅消费的规模; 二是旅游专列将对沿途、沿线的目的地优质旅游资源,进行一次整合优化,使其更加满足快速旅游专列“快旅慢游”,或者低速观光旅游专列“慢旅漫游”的体验需求。 从培育交旅融合新业态来看:一是旅游专列通过串联沿途、沿线的站点、景区,形成分时段、分区段、主题化的文旅体验,并且在原有的文旅要素中,融入铁路文化,在原有的铁路站点,融入文旅元素。比如开辟文旅、文创、文博、文艺等专区,形成“流动的景观”廊道; 二是文旅专列本身就是一款旅游产品, 一种体验的场景。从站点到车体、车厢,到与地面交通的衔接,构建起一种“全程化”的旅游审美和旅行体验,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都可以在旅游专列这个载体和场域中,实现场景化再造。 以山东“齐鲁1号”旅游专列为例,旅游专列的开通,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品牌叙事: 一是要考虑文化集成。通过旅游专列的有机整合,来打造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见识齐鲁文化,增进文明互鉴的精品文旅廊道,把旅游专列打造成展示和体验山东优质文旅的形象窗口,来凸显山东的文化IP。 比如融入泰山、儒家、黄河、运河、齐长城、仙境海岸等优势符号,或者通过站点、线路主题化,或者通过形象场景设计实现主题化;。 比如品牌联名,将旅游专列跟“沿着黄河遇见海”的黄河旅游品牌,“儒风河运”的大运河旅游品牌,“见识齐鲁”的研学旅游品牌,“乡村好时节”的乡村旅游品牌等实现品牌联名,进一步增强已有品牌文化的影响力。 二是要考虑地方表达。“齐鲁1号”计划串联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不管是从专列车站、车厢、车体的“文旅化”形象展示设计,广播视频宣传,“专题化”场景体验营造,还是与地方通勤的高效衔接场域,都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文化、特色产品、特色文创等元素的植入和融入,注重通过文旅专列培育具有“地方文化”的品牌吸引力,形成品牌矩阵。 同时,要将季节性、即时性的地方特色景观、活动、节庆、民俗等跟旅游专列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各美其美、贯穿全年的多元体验。 三是既要考虑布局均衡。通过文旅专列整合品牌景区、优质文旅目的地的同时,又要兼顾向过境地、偏远化、边缘区的目的地分流、输客,不然旅游专列会造成沿线品牌景区承载量过多,而远离专列线的目的地消费不足的现象,即进一步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冷热不均”失衡结构。 综合以上,银发专列和旅游专列,都不仅仅是在原来客运功能的铁路沿线加开运输游客的列车,而是要根据目的地的文旅资源分布状况,以及营造游客“全程体验”的目的为导向,定制专列线路,改造专列空间,使其更具有创意场景化体验的“待客”功能。 如此,旅游专列才能有别于客运列车,更好地服务于游客体验,并深度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网 作者:孙小荣/小荣说) |
技术支持|试题宝|手机版|铁道行业职教培训考试网站平台|铁道职培
( 鲁ICP备18021794号-3|鲁公网安备37130202372799 )
GMT+8, 2025-5-3 19:55 , Processed in 0.11416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