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运落下帷幕,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5.13亿人次,同比增长6.1%;货物发送量达4.15亿吨,同比上涨5.4%,客货运量双双刷新历史峰值。今年春运不仅展现了“流动中国”的澎湃活力,更以客货两旺的亮眼答卷,折射出中国经济韧性增强、民生福祉提升与产业升级协同并进的深层逻辑。 春运成绩单,从“走得了”到“走得快”“走得好”。今年春运,铁路部门交出了一份“质与量并重”的答卷。客运方面,“5.13亿人次”的背后,是高铁“主力军”作用的进一步凸显,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覆盖全国90%的高铁干线,京广、沪昆等“八纵八横”通道实现“全时速”贯通,旅客平均在途时间大幅缩短。货运方面,“4.15亿吨”的突破,则得益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国际物流大动脉的持续扩容,以及“公转铁”“散改集”政策的深化落地。此外,春运“双向流动”特征更加显著:节前务工人员返乡与“北上滑雪、南下避寒”的旅游客流交织,节后返岗复工与“学生流”“商务流”叠加。铁路部门通过大数据动态调整运力,精准开行“夜间高铁”“务工专列”等特色服务,让“人享其行”成为现实。 货运逆势增长,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器”。与客运热度相呼应的,是铁路货运量在春运期间逆势上扬。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经济内生动能的持续释放:其一,春节消费市场火爆带动电商物流井喷。铁路“高铁快运”“冷链专列”以“当日达”“门到门”服务,将云南鲜花、山东蔬果、广东年货送至全国,节日经济与铁路物流形成“正向循环”;其二,绿色运输成主流。随着“双碳”目标推进,钢铁、化工等企业通过铁路运输大宗货物的比例提升,春运期间全国铁路电气化率首破90%,京沪高速磁悬浮列车全程零碳排放,时速600公里耗能仅为高铁1/3;其三,国际通道扩容增效。中老铁路发送跨境货物64.2万吨,同比增长8.1%,春运期间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3230列,同比增长0.7%,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发送货物10.3万标箱,同比增长24.1%,国产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通过铁路“一站式”直达海外市场,成为“新三样”出口的重要支撑。 技术赋能,智慧春运的“中国方案”。客货运量双创新高,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底层支撑。今年春运,全国铁路启用新一代智能调度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优化列车运行图,“5G+北斗”技术实现重点货运枢纽全天候监控,货物装卸效率和运输能力全面提升。此外,12306系统接入大语言模型,可为旅客提供个性化行程规划、多语种翻译等智能服务,购票候车投诉率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更深层的变革在于,铁路“一张网”正加速融入国家发展“一盘棋”。成渝中线、沿江高铁等“十四五”重大项目的投运,使中西部铁路网区域协调发展获得新动能;而铁路与公路、航空、水运的“无缝衔接”,则让“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加速照进现实。 春运虽已落幕,但“流动中国”的故事永不收官。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运力紧张”到“客货两旺”,铁路春运的嬗变,恰是中国发展蹄疾步稳的生动写照。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海霖) |
技术支持|试题宝|手机版|铁道行业职教培训考试网站平台|铁道职培
( 鲁ICP备18021794号-3|鲁公网安备37130202372799 )
GMT+8, 2025-5-4 08:08 , Processed in 0.08539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