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一步 , 微信登陆

姜克强 || 进军旬阳——转战襄渝铁路琐忆

2025-3-3 10:14| 发布者: 武淑芬| 查看: 194| 评论: 0

摘要: 作者 铁十师 姜克强进军旬阳——转战襄渝铁路琐记 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移交地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便陆续开始转移阵地,开向襄渝(湖北襄阳至重庆)铁路。大部队奔赴新战场,我们四十九团仍有少量人员留 ...

姜克强 || 进军旬阳——转战襄渝铁路琐忆

作者 铁十师 姜克强

进军旬阳——转战襄渝铁路琐记

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移交地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便陆续开始转移阵地,开向襄渝(湖北襄阳至重庆)铁路。大部队奔赴新战场,我们四十九团仍有少量人员留在成昆线做收尾加固工程,团部在四川峨边的共和车站旁的山坡地驻有指挥所,我当时被借用在团指挥所作训股任统计员。是年冬,指挥所与留川部队接到命令,全部转赴襄渝铁路陕西安康境内的施工战场。我回到了一连,与老战友们一起转移。

由于襄渝铁路全线同时开工,加之新战场交通困难,物资供给跟不上,能带的东西要尽量多带。据传,当时的襄渝铁路沿线参建人员近百万,说是我党建立以来组织的第二次百万大军,第一次当然是解放战争时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据我后来查资料得知,可靠的数据是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人员有八十五万左右。其实,在襄渝铁路正式开工前,为了解决襄渝线物资供应难题,从宝鸡境内的秦岭山阳平关至安康,抢修了一条356公里的阳安铁路支线,如果加上阳安线建设人员,参建人员真的有百万,甚至远超百万。


姜克强 || 进军旬阳——转战襄渝铁路琐忆

/铁道兵转战襄渝铁路,没有公路,不能等待,战士们把粮食和施工物资背上山/

在上世纪70年代初,工业、经济欠发达,加之山区交通运输不便,面对这样的大军,别说是建设物资,单就生活后勤供给,就压力山大。先头部队传来消息,副食品供应相当困难,大量采购了江苏浙江的干制青菜方砖。刚进新区,老乡们卖给部队的仔鸡只肯收五毛钱一只,不到一个月,五元一斤也买不到,来不及长。所以,我们离开四川时,后勤人员购置了许多大米、面粉、黄豆、腊肉,甚至泡菜等,跟随火车同行。

火车直达西安西站军转站,我们在军转站住了一宿,没机会遛街,不知市容市貌,但印象极深:风沙极重。我们横跨一条路去食堂吃饭,挂在挎包上的搪瓷碗内就落了一层红色的沙尘。打开自来水冲洗,自来水也带红色。我们这些江南水乡长大的兵,很不适应。军转站的同志解释说,黄河的水就这样,白衬衣水洗后会变粉色。听说现在已经清澈得可以直接饮用了。

离开西安我们乘的是解放牌篷布卡车,将铺板垫在下边,人坐背包上。天不作美,出了西安下小雨,傍晚进入临潼下小雪。临潼县城历史感厚重,青砖小瓦的街面房、条石路面,古朴幽静。毫不夸张,陪伴在古都西安身旁的千年古镇临潼,一砖一瓦一条石,放到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面前,都是老祖宗的辈分。翌日,我们离开临潼时,鹅毛大雪,汽车在一个下坡道并拐弯处刹不住车下滑,危险就在眼前。我们在车上不由分说,立马将垫在车底的铺板抽出几块来,从车头顶上推到路面……汽车停稳了,避免了车翻人亡,我们悬着的心落下了。战友们不是惊魂未定,而是流露出了胜利后的淡定,打趣地说,要是在这里当了烈士,还没在襄渝铁路出力就挂了,多不值当。哈哈哈,笑声在山谷中回荡,震得树枝上的积雪沙沙落下。谁都没料到,随车的铺板救了人和车。危险来得很突然,应对得很及时有效,军人嘛,讲究的就是快速反应。


姜克强 || 进军旬阳——转战襄渝铁路琐忆

首长们商量后决定,人员徒步行军,车辆加防滑链携物资走。对我们来说,“爬雪山”不再是曾经从书本上看到的红军足迹,也是我们的践行。虽然天上没有敌人飞机,地上没有国民党追兵,身上不缺御寒的棉衣,腹中不缺食物,但是脚下的冰雪寒冷和滑溜程度已能体会到当年红军有多艰难。途中,我们数次重走了红军当年走过的路,见到了红军留在民房墙壁上的标语,目睹了敌军留在山石和民居上的枪炮弹孔。那时候,从内心品味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境和深刻内涵,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我们。

这次行军中,最难熬的是穿越柞水县。那里是当时的麻风病区,为防病毒和尘埃,首长规定,一律带湿口罩,途中不休息、不喝水、不进食。全程118里,我们以急行军的速度走,上半天还好,到下半天真的很难熬。渴,喉咙口像着火;饿,前心贴后背;累,腿酸,沉重得像灌了铅,还腰疼;还有难言之隐,脸上冰冷的湿口罩表面结了霜硬邦邦,裤裆里汗湿的短裤贴紧桠当搅得不舒服。老连长来回鼓动大家,跨过前方那条河就走出麻风区,就可以喝水休息!还有多远才见河?连长也不清楚。望梅止渴是成语,望河止渴是妙招。不过,当天我们到达的休息地村庄前,的确有条清澈的大河流。晚上钻进乡亲们用干山草为我们铺就的大通铺,我脱下了内裤,第二天直接穿空壳棉裤上路。尽管先头部队进山沿途安排了不少休息点,我们每天只到傍晚才进休息点,白天只喝军用水壶的水、啃馒头充饥。由于天冷,馒头冰冻了硬似砖头啃不动。好在,我们离开四川前,抗美援朝志愿军出身的毛连长提醒我们,从水泥包装袋的牛皮纸中层选干净的放一大张身边备用,牛皮纸包的馒头不会啃不动。的确好用。

我们的目的地是安康地区的旬阳县吕河口的一块山坡上。那块地原先是支离破碎的梯田,面向汉江,这里就是我们的新营区。冬季是缺水季,从水面到公路(其实是先头部队炸出来的便道)约七八十米,公路到营区要走上百米的坡道。我们那天下午到达时,为我们运物资的汽车已经停在路边。不能空手上去,拿工具搬物资。连首长立即对营区进行了划分,布置炊事班起火烧饭烧水,其他人员搬运物资、平整场地、搭建铁皮活动房……咱们是军队,必须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咱们是铁道兵,施工作战是我们的技术专长。仅用了五六个小时,我们就在铁皮活动屋内进入了梦乡。此后的个把月,连队每天的早晨操练改成了进山扛树或搬运石材,为营区建设和即将开始的施工备料。


姜克强 || 进军旬阳——转战襄渝铁路琐忆

/这是当年铁十师49团机关在旬阳县吕河 汉江岸边支起的帐篷/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每当我看到“世间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名句时,深感虽有哲理但不全面。对铁道兵来说,筑路,是本职,走路是进驻,无论是崇山峻岭还是戈壁沙滩,只要祖国需要,打起背包就出发。需要咱铁道兵去的地方,有许多是人烟稀少甚至无人居住的地方,穷山恶水挡不住,毒蛇猛兽吓不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人问我,陕西旬阳在汉江河畔为啥不通过水道进去?君不知,汉江只有雨季河水较大,且夹带泥沙,常伴山洪;冬春的河道水流断断续续形似省略号;即便是水流平稳的季节,也只能通行小型船只。当时流行的“陕西十大怪”中就有“汉江河轮船要用人来带(拉纤)”的说法,流动的泥沙易使船只搁浅。部队进驻后走出来的是羊肠小道,不能行车,必须开拓出一条可以通车的便道,开山炸石必不可少,所以说公路(便道)是炸出来的。对筑铁路来说,这还仅仅是准备阶段,便道连通以后,器材、物资到位,咱铁道兵才能正式开始开山、放炮、修路架桥、打隧道、铺轨道……每一粒道渣、每一颗道钉、每一根枕木、每一条钢轨都是铁道兵用双手和着汗水筑就的。


姜克强 || 进军旬阳——转战襄渝铁路琐忆

/汉江上满载机械、物资的船队,向上游工地开进/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特种技术兵种铁道兵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铁道兵文化成果中的精神成果汇入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价值是永久的;铁道兵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将与山川同在!永远的铁道兵,一生的记忆!

2025.3.2于南京


姜克强 || 进军旬阳——转战襄渝铁路琐忆

姜克强简介

姜克强,男,1950年出生于江苏靖江,中共党员,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68年春参军,铁道兵第十师四十九团战士。退休前,系江苏人民出版社编审。

编辑:乐在其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 铁道职培公众号

  • 扫描下载APP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 QQ: 871889019

    客服电话

    183-9671-7087

    电子邮件

    mlkj@aliyun.com

    在线时间:9:00-21: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