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祁永强。通讯员 尚思言 摄 夜阑人静,每当人们熄灯安睡时,距离青海门源高铁站不远处的西宁供电段客专供电车间门源接触网工区的职工们,才刚刚开始一天的工作。 自2014年兰新高铁开通途经门源至今,这个工区的职工们就日复一日在星空之下工作。平均年龄只有30岁、守护着高原高铁安全运行的他们,在人们的眼里是行走在高原高铁供电线上的“蜘蛛侠”,也是高原夜空明亮的星。 四月的高原虽已入春,但门源地区的夜晚依旧寒气透骨,气温零摄氏度以下。 “叮铃铃……”4月24日23时,随着一声急促的集合铃声,14名高铁“蜘蛛侠”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身背工具包、带齐维修用的工器料,登上了作业车,整装待发。 “今天的作业点在达坂山隧道内,主要任务是高铁隧道内接触网供电设备检修,我们要从十一点工作到凌晨五点,一个晚上大概能检修3公里,检修完整个隧道需要半个月。”这天是门源接触网工区工长祁永强带队作业,他利索地装好力矩扳手、水平尺、检修记录本等检修工具,上了作业车。 简单平凡,平凡的工作关乎高铁安全、千万乘客平安出行。 铁路的接触网供电设备,沿铁路钢轨上空架设,担负着为列车输送电能的重要任务,直接影响着动车的安全性和运输能力。 13毫米的接触线,轨道车作业平台是他们的工作场所,他们每周都有至少三个“天窗”点,并且都是凌晨。长期从事这样“白天黑夜倒转”的工作,攀爬到高高的接触网支柱上去,精检细修接触网线岔、锚段关节、电连接、分段绝缘器等重点部位,将所有零部件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保障客专设备供电安全。 “由于高铁列车在白天运行,接触网的检修维护工作只能在凌晨进行,别人在做着甜美的梦时,我们在工作,过得像是‘美国时间’”。副工长张浩打趣道。 不一会儿,作业车到了达坂山隧道,做好两端接地防护后,工人们迅速拿起手里的工具,登上升降车平台,重点检查各电气连接部件、螺栓开口销、定位器等是否出现松动、锈蚀、断裂,每个螺帽的力矩是否安全达标等情况。由于常年攀爬接触网支柱,让工友们练就了一身“飞檐走壁”的绝技,他们也笑称自己为高铁线上的“夜行蜘蛛人”。 作为工区的“领头雁”,85后的祁永强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名老党员了,也是一名有着十年工作经历的铁路人。2014年兰新高铁开通,祁永强前往西宁供电段客专供电车间门源接触网工区。组织在岗党员成立“党员突击队”,夜间利用“天窗”作业对供电设备进行巡视检查,白天对路外环境进行巡视排查。同时,利用休息的时间组织职工岗位练兵、开展业务学习,不断巩固和钻研高铁接触网工作原理和技术业务知识,分析各类故障出现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为确保铁路供电安全持续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班组自2014年成立以来,多次获得“先进班组”“先进党支部”“星级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 “列车运行靠接触网供电,假如接触网发生故障,很可能造成列车趴窝也会导致列车不能按时准点到达目的地。”祁永强说,他们平时最害怕刮大风、下冰雹,一旦遇到极端天气,不仅会增加工作量,高铁安全隐患也会随之而来,塑料袋、 化肥袋以及风筝等这些都是构成铁路安全运行隐患的“不速之客” 。 高铁线不仅怕这些“不速之客”,还怕鸟巢。由于距离带电部位较近,鸟巢容易引发跳闸断电,是威胁高铁供电安全的重要隐患。针对接触网支柱上的这些“违建”,工区的工作者没少费心。张浩说,由于经常在接触网支柱上爬上爬下处理故障,大家笑称我们不仅是 “高铁蜘蛛人 ”, 还是“高铁拆迁队”。 有一次,他们在检查中发现达坂山隧道口有个鸟窝,为了高铁列车的安全运行,他们拆除了鸟窝,当大家看到里面有两只还不会飞的小斑鸠时,工友们一致决定将它们带回驻地,自己养起来,等养到四个多月时,他们放飞了这两只小斑鸠。 作业车走走停停,发出轰隆隆的声音。隧道内虽然灯火通明,但顶部光线还是不足,照明要靠随身携带的手电筒和头灯。寒夜中,大家认真地查看着每一个部位,不敢有丝毫松懈。 夜已深,时针指向4时50分,作业结束。作业车返回工区驻地。高原晨光照在轨道上,又一个崭新的清晨来临,列车在高速飞驰,旅客赞叹着高铁速度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有这么一群被称作高铁“蜘蛛侠”的接触网工们在为高铁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祁永强和他的年轻工友们不负青春。 作者:孙海玲 通讯员 尚思言 来源:西海都市报 |
技术支持|试题宝|手机版|铁道行业职教培训考试网站平台|铁道职培
( 鲁ICP备18021794号-3|鲁公网安备37130202372799 )
GMT+8, 2025-5-3 19:29 , Processed in 0.17709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