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飞机撞鸟是威胁航空安全的 重要因素之一 破坏力主要来自飞行器的速度 而动车和高铁的速度也不低 正值春运 近期一列车因撞鸟临时停车 引发关注 1月17日20时05分左右,上海虹桥至汉口站的D3014次列车运行到紫金山东站至南京南站区间时,因撞鸟临时停车。现场检查发现,该趟列车车体附着鸟类羽毛,不影响列车继续行车。20时28分,D3014次列车恢复正常运行。 受此影响,G7226、G8365、G7272等9趟列车出现不同程度的晚点。 那么 列车是如何撞到鸟的? 其瞬时撞击力有多强? 由此带来的危害可能有哪些? 铁路列车 也要像飞机一样防鸟撞吗? 一起来了解 ↓↓↓ 列车撞鸟事故并不少见 对于高速行驶的列车来说,遭遇鸟类等飞行物撞击的事故并不少见。 2013年6月,一列由杭州南开往北京的高铁撞上鸟类,导致玻璃大面积开裂。最终,列车行驶至南京南站后全体乘客换车。2023年3月,一辆由四川广元开往湖北汉口的列车因撞上鸟类,造成临时停靠及后续列车顺延晚点的情况。 列车撞鸟原因几何? 全国铁路网特别是高速列车在穿越隧道、崇山峻岭时,都会经过鸟群分布较丰富的地方。所以,高速铁路网有一定的可能会遇到特殊情况。 而临时限速、降速甚至停车,本身也是一种保护机制,能通过人为的主动调控,缓解异常的扰动。 据了解,鸟儿在飞行中躲避障碍主要靠视觉和听觉判断,而列车在线路上的运行速度非常快,当普通鸟类发现列车时,往往已经无法避开。 一只小鸟就像一颗“子弹” 当列车运行速度达到300km/h,0.25公斤的飞鸟可产生相当于1000公斤的重物撞击力。 也就是说,一只小鸟会瞬间化身成一颗“子弹”。 图源:视觉中国 列车的防撞击性能怎么样? 根据相关测试,1公斤重的飞鸟以400km/h的速度撞击时,撞碎高铁列车玻璃的概率不会高于5%。 据了解,投入运行的CRH380A动车组,前风窗玻璃能够经受得住1千克铝弹以540km/h的速度撞击而不被穿透。 CRH380A型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图源视觉中国 铁路运行部门的工作人员解释,即使没有鸟类的影响,在300公里的时速下,车头受到的空气阻力也非常大,像不停地穿越砖墙,因此高铁列车的车头挡风玻璃必须采用足够坚硬轻便的多层设计,确保“坚不可摧”。 与“飞机撞鸟”相比“列车撞鸟”危险性较低 既然列车玻璃被撞坏的概率较小,那么,若飞鸟撞击的是列车其他部位呢? 例如受电弓——也就是列车车顶上像小手臂一样的装置。它连接列车和电网,让高铁在滑行状态下得到供电,一旦它遭到撞击,会对列车造成影响。 福州动车段技术科副科长胡敏平表示,因为轮子和钢轨有贴合度,如果撞鸟,通常不会失去动力。但是,如果飞鸟撞击的是受电弓这个部件,就看会不会影响到取流。 此外,在高原地区,因气候、气压发生变化,列车的抗击打能力也会随之变化。但和“飞机撞鸟”比较,“列车撞鸟”危险性相对较低。 列车如何“防鸟”“驱鸟”? 对于车辆设计及铁路运行部门来说,“防鸟”“驱鸟”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列车运行的角度,对此类事件均有排险、应急的要求。 每辆列车均有随车机械师,对列车部件进行判断,排除风险后,才允许行车。 在一些候鸟越冬栖息地,甚至需要每天对线路内的驱鸟装置进行检查,防止鸟类筑巢或碰撞列车,引发线路跳闸断电事故。 驱鸟设备种类较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超声波的驱鸟装置;风车式的驱鸟装置,上面的反光片被风吹后转动,会一直闪光,把鸟吓走;涂液体驱鸟剂,让鸟远离那个地方;防鸟板,把平面变成斜面;驱鸟刺,让鸟找不到落脚点。 电塔上的驱鸟装置。图源:视觉中国 对于乘客来说,不必对“列车撞鸟”过度担心。 专家表示,老百姓不用太担心,铁路方从材料、结构,甚至感知层面,都有一套技术规范来保障安全。 一旦正在行驶的列车 发生撞鸟等事故 临时停车时 乘客切勿因恐慌或着急赶路等原因 匆忙按下列车内的“紧急装置” 这会扰乱工作人员的判断 更加耽误行程 高铁上这些东西千万别乱碰 旅客乘坐高铁,非紧急情况下,以下五种应急设备千万不要触碰: 1.车门侧边设有的紧急制动按钮。 2.车厢前后上方设有的紧急制动手柄。 3.车厢四角设有配备红色按钮的紧急逃生窗以及紧急破窗锤。 4.卫生间的SOS按钮。 SOS按钮是求助按钮,在厕所摔倒或其他意外情况下,可按下按钮联系列车员寻求帮助。 5.位于车厢两端的灭火器。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列车撞鸟勿惊慌 一旦列车晚点 检票口可能会发生变化 一定要注意听广播 或在12306App上 查看具体检票口和延误时间 春运期间 愿您旅途平安 (来源:应急管理部微信公号) |
技术支持|试题宝|手机版|铁道行业职教培训考试网站平台|铁道职培
( 鲁ICP备18021794号-3|鲁公网安备37130202372799 )
GMT+8, 2025-5-4 07:51 , Processed in 0.09981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